最近,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段银开榜上有名。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
最近,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段银开榜上有名。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银开,从小就在祖辈和父辈的影响下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12岁时就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1989年以熟练工人的身份进入周城民族扎染厂工作,1999年离开扎染厂,和志趣相投、同样生于扎染世家的丈夫段树坤办起了“璞真染坊”,继续从事扎染工作。段银开说,一直以来,她的工作和生活就没离开过扎染。
据文献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扎染技术。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称的大理周城村等地已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然后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
2003年至2005年,通过不断创新,段银开打破了传统的蓝白两色,多层次染色作品在其手中诞生,产品受到了尼泊尔、泰国消费者的追捧。段银开说,这些产品一度风靡北京、上海、广州、丽江等地,供不应求,也大赚了一笔。
虽然段银开通过扎染技艺赚到了不少钱,但这时的她并没有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而是想着如何才能把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下去。2008年,段银开拿出一大笔资金收购了已倒闭两年的原周城民族扎染厂,在“璞真染坊”的基础上注册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开办公司后,她把自己接到的扎染的活分摊给周城村技艺熟练的妇女,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由此,周城的妇女逐渐被带动起来了,因为她们发现扎染的工价比以往高出了很多。据了解,以往工人一天干下来工资只有30元至50元,但在段银开的公司,技术熟练的工人一天收入最高可达140元左右。在段银开的带动下,周城村从事白族扎染的人越来越多,并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段银开说,这一点让她看到了白族扎染的好前景。
近年来,段银开还开办了培训班。每个培训班五六十人,这五六十人分别来自周城村的各个村小组。在培训班上,段银开不仅将自己的扎染技术倾囊相授,而且还专门拿出五六万元给来参加培训的村民发补贴,每天每人60元。段银开说,村民有了补贴才能安心学扎染,他们学成之后把这些扎染技术带回村小组继续手把手地教别人,传承的面就会越来越广。此外,段银开还走进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授课,尽心尽力地教授对白族扎染有兴趣的大学生。她说:“这些学生把白族扎染与其他的设计和作品相整合,新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看到这些作品,我真的很欣慰。”
2012年,段银开夫妇又开始筹资修建以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白族扎染博物馆。2015年底,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开始试运行。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扎染工具、扎染成品两大类,其中图样1900多种,塑料模板近3000张,色卡五六百张,服饰、头巾、床单、桌布、被里(蓝染)、被面(扎花)700多件,其中一些服饰、被面已有近百年历史。通过活态展示扎染工艺流程,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2017年,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接待来自全国28所高校的1018人来此开展实习实训,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
在各级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于去年建立。作为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大理基地,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认真开展培训、传承及研究等工作。此外,段银开还积极参加全国、全省非遗展览,如“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4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
此次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深受鼓舞。她说:“现在作为一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感到十分激动,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想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做更多的尝试,把白族扎染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驻云南记者 肖依群 通讯员 杨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