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教名山——武当山
武当山古有太和山,玄岳,太岳之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背靠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丹江口水。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
胜景
武当山古有太和山,玄岳,太岳之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背靠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丹江口水。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
胜景有箭镞林立的七十二峰、绝壁深的三十六岩、激湍飞流二十四涧、云腾雾蒸的十一洞、玄妙奇特的十石九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自然景观奇特绚丽的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
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武当的胜景不仅于自然风景之中,其人文景观亦是宏伟壮丽,在古均州城至金顶七十公里的建筑红上,建成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古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建筑群,总面积达一百六十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均镶嵌在峰峦岩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规模宏伟,技艺精湛。“五里十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
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主峰天柱峰顶上的金顶,是武当山的精华和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明.朱棣)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金顶景区包括中观,黄龙洞,朝天宫,古神道上的一二三天门和太和宫的金殿,皇经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铜殿等古代建筑。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和无价之宝。
金殿是当时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规制,殿顶翼角飞举,上饰龙凤,海马,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
金殿的梁柱斗拱,门窗瓦顶,殿内的供案,帏幔和真武帝君造像及匾额,楹联,皆用铜铸成,重约二百吨。它精细地模仿重檐歇山式的古典建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每年夏季雷雨季节,武当山就会出现雷击金殿的奇观。适时,一声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震耳欲聋,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金光万道,直射云霄,其景惊心动魄,神奇壮观。金殿在历经六百年雷电炼击,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至今仍金光灿灿,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玄妙,空灵和神韵。
众妙之门--问道武当
“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的武当山,是道教圣地,神仙居所。《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函谷关遇老子的守令),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以个人的理解,宗教更多的是世俗信仰的寄寓,既出于对神秘超自然力的敬畏,又出于对神,仙的飞想,更是出于对名利的汲汲追求,希翼于焚香诵经拜神以求福。因而世俗的附会总多于对实质的认知,或者尊奉哪路神仙,或者焚香祈祷,种种现象不一而足。为物我欲望所障的无明习性是如此的根深固蒂,为物为境所牵,而独独忘了圣贤彻悟示道的根本所在,执迷不悟,迷信的根源。
道教自然源起于道家,道家始祖老子写五千言于函谷关,何曾有一言述及“玄天真武大帝”?这种形象可见出于杜撰与附会,而后世教派尊奉创造正迎合世俗心理的需求和加强皇权天授统治的需要。觉悟大道的老子何曾有讲这些呢,就是“道家”二字也是后人加之的冠誉。老子身前何曾汲汲于名利呢,因缘于函谷关留下弥足珍贵的五千言,飘飘然出关而去,不留形迹。中国文人雅士历来有山水情结,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些悟道修道之士,喜云游四方,涉足名川大河,找个清净之处,不也正常吗。至于原始的出于传道需要而创立的组织,比如当年释迦牟尼宣讲佛法,闻法求道者众多而形成的僧团组织,其明心见性的目的,跟世俗的焚香拜佛求福就不知相去几何了。道教又何其例外,故而正信正觉不易,老子不就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已为道。”大道难传难信难闻,吐尽世态问题。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来譬喻为人处事如水般善利万物,而不为私已私利相争相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谓朴,亦为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正。”来说人效行大道无为,无欲无求,返朴归真,清静自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谓之复命”,来说人虚极守静,放下念相执著,万念归一,一念归于无念,无念无相归根复命,回归大道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说大道如如自净,天地人都具如如自净本性,皆为元真大道所赋予。“载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来说涵养心性不失魂落魄,集纳真气如婴儿无念。。
五千言如一泓清流,皆是导人彻觉解脱的真言。而后世皆于名利物我中翻滚不休,哪里知晓领悟大道得以返本归源才是天下第一稀有之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哪里知晓这清净无为之妙呢。生怕名利如流沙过隙随手而去,哪里知晓名利不过竹蓝打水一场空呢。至死不悟,执著物我,哪里知晓如此唯有参加物质生灭大循环而不得脱维返源呢。道在哪里?道不在焚香中,不在寺庙道观中,不在暮鼓晨钟,不在虔诚膜拜,恰在于放下执著,舍却心外逐物,而去证悟本来清净具足的灵明本性,回归如如自净的元真本源故乡。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亦宝之,欲为已。。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识之者,虽有拱璧,驷马算得了什么呢?世间一切物质之珍,它都视如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