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月1日电(记者董小红 江宏景)两根钢索缓缓向前滑动,轿厢渐渐近在眼前,当悬崖“摆渡车”平稳停靠在村口时,50岁的村民吉列么俄外难掩兴
新华社成都1月1日电(记者董小红 江宏景)两根钢索缓缓向前滑动,轿厢渐渐近在眼前,当悬崖“摆渡车”平稳停靠在村口时,50岁的村民吉列么俄外难掩兴奋:“元旦可以带孙女去县城耍了!”
2019年最后一天,是阿布洛哈村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个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村庄终于通过悬崖“摆渡车”与外界连通了,这也是四川打通的最后一个建制村的对外通道。而正在修建的通村公路,大概今年4月就能完工。
悬崖“摆渡车”开通,实现全村人的“出行梦”
三面环山且全是悬崖,一面依水,金沙江支流西溪河流淌而过,阿布洛哈村坐落在距布拖县城60公里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在彝语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
交通是村里脱贫攻坚最大的“硬骨头”,全村65户253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82人。
以前,村民们进出村主要靠悬崖绝壁上凿出的一条小路,走一趟要3个多小时,还有随时掉下悬崖的风险。
与外界连通,是全村人的梦想。
“摆渡车”直线距离420米,可承重1吨,一次能运七八个人,单边运行一趟仅需20分钟,还可搭载村民的摩托车、粮食蔬菜等物资。
记者跟随村民体验了悬崖“摆渡车”的首次运行:站在“摆渡车”里,感觉非常平稳,晃动幅度很小,20分钟后,成功抵达对岸村口。
旁边山坡上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们早已欢呼起来,鞭炮声响起,庆祝的彝族歌声在峡谷里回荡,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一改往日宁静,顿时热闹起来。
悬崖“摆渡车”的开通,不仅带来与外界连通的希望,更标志着四川打通了最后一个建制村的对外通道。
3.8公里的通村路修建一波三折
悬崖“摆渡车”的开通,是阿布洛哈村打通对外通道的重要节点,背后的修路历程曲折而艰难。
为了“啃”下交通闭塞这块“硬骨头”,2018年,当地政府决定修一条3.8公里的四级通村公路,起于布拖县拉果乡伟木村,止于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村委会。这条公路也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后一条通村公路。
2018年6月,承建方四川路桥集团进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记者前后4次来到工地、3次徒步进村,关注通村路修建的变化:为了尽快修通这条路,村民宁愿不要青苗树木补偿、免费投工投劳,还给施工队送来猪肉、鸡肉和河里新鲜的鱼……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在村民期盼的眼神里,一点点向阿布洛哈村靠近。
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路谈何容易!“3.8公里的通村路,比我以往修过的高速路都要难。”四川路桥集团凉山片区负责人赵静说。
施工同时从悬崖两岸推进,却遇到一个个始料未及的难题。由于阿布洛哈村地理位置险峻,大型修路机械设备无法到达。
为了赶工期,施工队决定申请动用大型直升机吊运施工机械。2019年11月底,经应急管理部门协调,四川路桥集团协调租用了青岛直升机航空有限公司的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多台机械设备到村里,加快推进修路进度。
解决了一个困难,新的麻烦又来了。
“在修最后一公里时,发现悬崖两岸多为碎屑岩、变质岩等,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原本设计的C型隧道难以实施。”四川公路设计院重庆分院设计师赵喜龙说。
一波三折、难上加难,但复杂情况并未动摇建设者的决心。
经过专家现场紧急研判,数十次讨论后制定了2套方案:立即修建悬崖“摆渡车”,保证2019年年底前完工,让村民顺利通行;同时,继续修建通村公路,改C型隧道为全隧道,安全可行,大概2020年4月完工。
“修这条路虽然非常艰难,但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村一户,为村民打通便利出行的通道,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凉山彝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局长龚平说。
与外界连通,打开脱贫致富之门
“现在出去方便了,我准备元旦就去县里买点东西,回来在村里开个小超市。”24岁的阿达么友杂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在工地上帮忙做饭,悬崖“摆渡车”的开通,让她燃起了新希望。
2019年最后一天,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坐上“摆渡车”出行,宁静的小山村忙碌起来,悦耳动听的彝族歌声不时回荡在深山峡谷中。
“看到了希望,更有干劲了!”伟木村村民布日小火在工地上干活,他家有亲戚在阿布洛哈村,以前走亲戚特别麻烦,爬悬崖徒步要3个多小时,一年只能去一次。现在“摆渡车”开通了,他准备元旦节就带着老婆去走亲戚。
当地政府还专门配套开通了从布拖县到悬崖“摆渡车”站台的公交路线,投入2辆8座小型农村客运车辆,赶场日开设固定班次,其他时间采取响应式服务,村民去县城更方便了。
交通“硬骨头”逐渐被“啃”下来,村里的发展规划也提上了日程。目前,村里正在引导老百姓发展特色产业,已经修建黑山羊养殖基地680平方米,种植100亩芒果,种植无刺花椒苗6300株……
“出村方便了,大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支书吉列子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