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新作《那年那信》全书共30个篇章,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
日前,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新作《那年那信》全书共30个篇章,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反映了新中国家庭的生活变迁。敬一丹的好友,央视名嘴朱军和白岩松也到场分享了他们各自与“信”的情缘。(文字综合北京晨报、中国新闻网、CCTV看点等)
写这本书是不想忘
“为什么写这本书?我不想忘。”敬一丹说,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将来也会老,也会忘记。如果忘了,那不是白走这些路、白付出这些代价了吗。父母长辈会给我们讲故事,但我们有没有听过?有没有听懂?如果能够听懂的话,这些故事就会对我们了解过往的岁月特别感性、真实。
对于信的这种文本,敬一丹好像有一种先天性的在意,她回忆,1998年《焦点访谈》最具锋芒之时,她曾写了一本书《声音》就是从成千上万《焦点访谈》的来信中选取的,写作时,她就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我就想,以后的年轻人如果想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老百姓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本书可以提供参照。”不同于那本,此次出版的新书说的是家,是一种柔软、深情的话题。“当然,这本书也是向我的父母致敬,当妈妈把家信整理成了一本家庭成员看的书时,我们都觉得妈妈太厉害了。同时,妈妈在编写家信的过程当中,我也知道了我的DNA是怎么来的,我为什么也喜欢记录这些事。”敬一丹称,母亲没当记者,但她充满了作为一个记录者的素质,以至于影响到自己。
退休其实是一种转换
2015年,敬一丹正式从央视“退休”。之后的三年,却比上班时更忙碌:主持节目、给学生上课,还出了三本书。生活于她而言,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可能。她说:“退休,是一种转换。”
虽然已经离开《焦点访谈》,但包括新媒体迅速发展、媒体变局在内的一些热点,依然是敬一丹关注的内容。她也在努力认识退休以前那些没有关注过的领域,“和年轻人聊天,常常会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这说明,在某些方面还是空白。”
“写了三本书,‘怀旧’色彩比较浓,已经够了。”接下来,敬一丹打算花费精力,去接触新鲜事物、继续学习,对她来说,这是一种快乐。
“有一句话激励我很多年:为什么不是最好的?”提起未来,敬一丹的声音温和又坚定,“这不是说一定要跟别人竞争,而是和自己竞技,努力做到最好。”
朱军:从书中读到岁月
朱军抢先读到了敬一丹的这边新书,他在分享会上说:“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读到岁月,岁月留下来的记忆,岁月凝结成的情感,到任何时候都那么打动人,到任何时候都可以让我们在文字及文字记录的岁月中找到我们的前辈,找到我们的未来,这就是信给我们的力量;我读到幸福,敬大姐幸福,一个家庭五代人1700封书信,我相信还没找全,找全更多。每封信,每个时代,每个家族成员,每个文字记录的不光是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过往,也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过往。”
白岩松:让年轻人了解家族的故事
到场支持的白岩松也有感而发道:“希望敬大姐的书能够让所有此时此刻的年轻人了解你父母的故事,了解你爷爷奶奶的故事,了解一下你这个家族经过了怎样的千山万水、那么有机缘地相遇......提醒各位先把你们家的历史复原,我们家的没了没有办法。但我经常鼓励80多岁的妈写一点自传,我估计悄悄地写,因为老人有时不明着写,可能偷偷地写。写下来这些东西,别人替代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