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是七○年代初我们下乡农村时,在住的窑洞前拍的。窑洞是陕北农村里的民间住宅。在黄土坡上劈开垂直的崖面,向里掏两人高的土洞。在窑洞内刨出火炕、炉灶及烟道;在炕
这张老照片是七○年代初我们下乡农村时,在住的窑洞前拍的。窑洞是陕北农村里的民间住宅。在黄土坡上劈开垂直的崖面,向里掏两人高的土洞。在窑洞内刨出火炕、炉灶及烟道;在炕上铺上石板炕席,灶上安锅,在窑洞口安上木门木窗,一个新窑洞就建成了。建窑洞,只需木门窗、石板炕席的费用,经济实惠而且冬暖夏凉。
当年陕北贫穷落后,村民们大多数都住在土窑洞里,只有稍微富裕些人家有石窑。
陕北的夏天骄阳似火,酷热难忍。顶着烈日干完农活,我们回到窑洞里,一股清爽的凉气拥抱着汗透而疲劳的身体;再从缸里舀一瓢凉水,仰头从干渴得冒烟的喉咙里灌下,身上立即有一种舒服又痛快的感觉。炎热的夏天在窑洞里睡觉清凉而安静,比起空调房并不逊色。
陕北的冬天大雪皑皑,寒风呼啸。走进窑洞,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在炉灶里生把火,爬上热乎乎的炕头,我们冻僵的身子感到温暖又舒坦。天冷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窑洞炕头的炉灶做饭,做饭的烟和热气经过火炕石板下的烟道排出,做饭又取暖,两相兼顾。
窑洞里的土炕,热烘烘暖乎乎的,睡在上面舒服解乏。干一天活下来,睡在热炕上舒坦极了。据说双层窗户纸可以保暖,我们就用报纸贴了双层窗户纸,心里感觉暖和一点。为了从窑洞里看到外面的天气,我们特意在窗户上掏了洞,照片上隐隐可见那个洞。
早上,我经常捅醒睡在窗口的同伴,让他通过洞看看外边天气,心里盼着下雨,就不用下地干活,我们可以继续蒙头大睡。
由于山村缺水,饮水要到几里深的沟里去取,而且只够做饭和饮水。我们无法刷牙洗脸,更谈不上洗澡、洗衣服了。住的窑洞深处是衣服堆,身上的衣服实在太脏,就到衣服堆里翻,找件相比干净些的衣服换上。
当年,村民相当贫穷、衣服破旧,冬闲时只好缩在热炕上避寒。有的人家只能合盖仅有的一床被子。有一家有八个孩子,每晚睡觉时,孩子们在炕上一排躺好,父母拉着唯一的被子从炕的一头拉到另一头给他们盖上。
窑洞既是土洞,就可能会塌。所以建新窑洞时要凭经验选好地点,如果壁上出现裂缝,就要严密监视裂缝变化,发现不妙及时搬出。陕北不时有窑洞塌了造成死伤发生。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就是几十年,小山村发生了巨变,泉水入了户,电灯闪闪亮,柏油公路修到了村里。陕北退耕还林,田野里到处种著苹果树和经济树林,村民的窑洞里有了电冰箱、电视机,有的人还用平板电脑开了卖苹果的网店。
几年前,我们又回到那个小山村,照片上的土窑洞已经塌了,老乡们都住上了明亮宽敞的石窑。那个我们住了多年的破旧土窑洞留在老照片上,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