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以为家》:从《复联4》虎口下夺走3亿的大黑马!
《何以为家》还没看吗?
仅仅一周,这部黎巴嫩电影在《复联4》的死亡碾压下抢来了1.59亿的票房。
《何以为家》还没看吗?
仅仅一周,这部黎巴嫩电影在《复联4》的死亡碾压下抢来了1.59亿的票房。
猫眼最终预测票房是3亿多一点。
3亿耶!不是300万也不是3000万,而是3亿!
要知道,同期的大制作《雪暴》才1000多万,蹭IP热度的《下一任,前任》也才9000万。
《何以为家》,一部小成本、小语种的影展艺术片,居然能预测卖到3亿,不可思议。
橘子认为:
生而不养,越生越穷;“国不成国,何以为家”都太戳我们的痛点了。
前者还发生在许多国内社会新闻报纸上,后者则是我们迎来和平发展之后对他国境遇的感慨和唏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真实。
不是现实,而是真实。
生而不养,孩童难当
《何以为家》原名叫《迦百农》。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
导演娜丁·拉巴基曾解释:“迦百农”一词在英文和法文中都有“乱和不规则的意思”。
《何以为家》首次在戛纳电影节亮相时,黎巴嫩导演的身份、影片涉及的难民题材而引发媒体强烈关注。
但影片核心却是孩子。
12岁男孩扎因生活在“迦百农”,但生活悲惨。
父母不配称为父母,平日里不管孩子们,任他们自生自灭。把女儿卖了,对儿子非打即骂,迫使12岁的扎因开始流浪。
就这样,他们还要继续生。
前段时间全世界最能生的乌干达女人让人瞠目结舌,但不要忽略国内也有这样的新闻。
前有广西平南生15个,后有三农视频里生10个的家庭,一个个让人无语凝噎。
言语间,透露出有些孩子(女孩)一出生就被放弃了教育权。
凭什么?
国内的年轻人被高房价、996折腾的欲望越来越低,就连消费也开始降级,喝杯奶茶还要考虑一下。面对生孩子这个问题,他们比上一代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
恋爱结婚生孩子以及二胎,到底有没有必要?生与不生的前提是,你有没有能力养?
没有能力,真的别生了。
正像扎因对于父母提出控告只是希望:不要再生了!
对于温饱尚且得到满足的我们平日里都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当这么一部直观地把“生而不养”抛在观众眼前的第三世界电影上映时,积压已久的年轻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生,生个大西瓜!
而这个故事针对的是所有没获得基本权利、教育、健康和爱的人。
这是时代的症状,是世界上每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城市的命运。
孩子们,原本是天使。而做父母的、准备做父母的,不应该把世界变成地狱。
真正的敌人是片中的父母,也是这个世界。
这也是《何以为家》抛出的第二层含义。
国不将国,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一部黎巴嫩电影。
黎巴嫩身处中西交汇之处的阿拉伯地区,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相互共存的国家。
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很多地方就此成为一片废墟。
内战过后,叙利亚难民危机又在黎巴嫩持续7年多。
其境内的叙利亚难民已高达100万,还有100多个宗派团队。
战乱、难民、政治博弈等问题充斥着这个国度。
通过《黎巴嫩》,我们能看出这个国家曾遭受过什么。
《黎巴嫩》
通过《何以为家》,我们能看到这个国家正遭受什么。
本国情况已经够糟糕了,难民更极度贫困,贷款、走私、贩毒比比皆是。
《何以为家》有一段就是扎因母亲指示孩子们帮忙制作毒品。
一切始于2015年,土耳其海滩上一个3岁叙利亚小男孩永远睡着了。
自此,难民们流入欧洲各国,不停地生,孩子不停的受磨难。孩子长成大人,也开始不停的生。甚至没有成年,就可以开始生了。
2017年有一则名为《合法的新娘》的视频引发全球强烈反响。
视频拍摄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穿着白色婚纱的少女与头发花白的老年男性正在拍摄结婚照。
很荒唐对不对?但是在黎巴嫩,童婚很普遍。
把年幼女儿“嫁”出去,既能减轻家庭负担,还美其名曰为她们找到了好归宿。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
这些悲惨故事,你都可以从《何以为家》里看到。
扎因在外流浪,妹妹被性侵怀孕致死。
故事外扎因的扮演者扎因和父母去了挪威,很圆满。
但挪威因为接受了太多难民,导致国内性暴力和犯罪事件大幅度上涨。挪威人自己的生存之地受到了威胁。
欧洲难民潮引发的《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何以为家》虽然涉及难民背景,但导演并没有卖惨,也没有过多谈及这个问题。
而是非常勇敢的讽刺了这个背景下他们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盲目生育观和把孩子当做物品的行为。
土耳其海滩上的三岁男童,是受害者之一。
宗教和难民问题,说来说去,都是政治,而最终受苦的,还是孩子。
来自异国的悲惨让国内观众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和平安稳,就算是西化程度最高的阿拉伯国家黎巴嫩,还有许多孩童吃不饱穿不暖。
而跨越过国别的藩篱,《何以为家》里情节的真实也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让我们感同身受。
真实演绎,感人涕下
《何以为家》真实得像是一部纪录片。
男主角现实中就叫扎因,是一位叙利亚难民。
12岁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长期处在营养匮乏的生活境况中,看起来只有10岁。
赞恩母亲这个角色,灵感来自于导演娜丁遇到的一个女人:
“她有 16个孩子,生活在和电影中一样的环境下。她的6个孩子都死了,其他几个在孤儿院,因为她不能照顾他们。”
1岁多的小宝宝尤纳斯出生于黎巴嫩,父亲来自尼日利亚,母亲来自肯尼亚。
片中扮演小宝宝母亲的Rahil,生活中也的确因为身份问题被捕。
娜丁深入贫困地区、拘留中心、少年监狱,三年走访,半年拍摄,才形成这个故事。
当这些故事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几乎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感受真实。
非职业演员演出真实经历,不是在演,而是展现真实生活。
这种真实,让观众完全忽略了有些枯燥的叙事和摇晃的镜头,让我们真正跟随小男孩扎因的视角,去目睹他们的惨状,反思解决之道。
要么别生,生了就该像黑人姑娘一样好好养。
我们拍的出来《何以为家》吗?
《何以为家》导演是近几年在国际上影坛上冒出头的娜丁·拉巴基。
她1974年出生于黎巴嫩,在内战期间长大。
处女作《焦糖》以女性视角,将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不同的生活轨迹展开,塑造了黎巴嫩社会的女性群像。
第二部电影《吾等何处去》,自编自导自演,是黎巴嫩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阿拉伯电影。
《何以为家》是她的第三部电影,拍摄《何以为家》时,娜丁刚生下第二个女儿不久。
首先作为女性,其次作为母亲,娜丁赋予《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更多柔情。
她如此了解这个国度,也如此关注孩童,才能让这部电影如此感人至深。
但撇开娜丁的女性和母亲身份,对于黎巴嫩国内境况的再现,一直是黎巴嫩导演的重心。
《羞辱》
诚然,我们目前没有没有宗教和难民问题,也总在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可是有多少人看得到贵州的毕节娃娃,看得到深圳的“三和大神”呢?
看得到《生门》里越穷越生的人呢?
有一直生就是为了个儿子的一家
有借了一堆钱生了两个女儿完全高兴不起的一家
越穷越生,迂腐陈旧。
除了独立纪录片,真真正正能在大银幕上展现这些的剧情片有几部呢?
近几年国产片有许多揭露现实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聚焦“吃药贵”。
《无名之辈》说底层辛酸。相比日本的《小偷家族》、黎巴嫩的《何以为家》这种直面最残忍的孩童教育问题的,已经很是柔和。
就算柔和,还是经历了删删减减,修修改改,坎坷上映,总不是长久之计。
你不得不承认,北上广50公里以外,才是真实的中国。这种真实,才能让我们心生悲悯,不会“何不食肉糜”。
国产片还在等待着一部属于自己的“《何以为家》”。
当我们看完这么一部好哭、泪目、悲惨的《何以为家》,存留心中的不应该仅仅是廉价的同情。
走出电影院,我们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暗自庆幸时,也应该反思:
我们的电影之路该怎么走,我们的现实之路该如何发展。
黎巴嫩的文坛巨匠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写道:”人只有沿着黑夜之路前进才能到达黎明。”
god和蒸煮都不会帮助受苦受难的人到达黎明。
而我们多看看《何以为家》这样深刻的电影,至少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人正饱受磨难,有所反思。
这是电影最原初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橘子只是想告诉大家:快去看《何以为家》!!!
关注橘子电影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movie),发送“电影资源”,获取橘子君推荐电影资源,坐在家里看经典大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