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几度拆建的乡村学校(上)

去年五月二十九日,上下古今版刊登了汉人先生的大作忆乡里耆老士绅往事,文中有关耆老士绅议决增修大巷小学校舍不遂的记述,触发了我对故乡的念想。大巷小学是我读书和工作过的

 去年五月二十九日,上下古今版刊登了汉人先生的大作忆乡里耆老士绅往事,文中有关耆老士绅议决增修大巷小学校舍不遂的记述,触发了我对故乡的念想。大巷小学是我读书和工作过的地方,很自然地愿补充一些自己对它认识和了解的旧事。

正如汉人先生所写,著名侨乡广东台山县北端的大巷乡族人,早于民国年代把三座并排的祠堂禘广祖作址,办起了作育英才的大巷小学。

祠堂坐南朝北,建在田垌中,它们分隔成一间间课室,中间最大一座除了课室,还用作校务处和集会的礼堂。祠堂前面开辟了一个偌大的操场,设有篮、排球场,跳远、跳高沙池,还有单、双杠。祠堂后面就是汉人先生说的烂尾楼,我上世纪五○年代入读时,此楼已将就盖好,用作课室和老师宿舍。厕所、厨房等生活设施也在此方位。

 

学校四周有两米高的围墙,东面是进出大门,西面有较小的安全出口。它容纳从一至六年级各两个教学班,是一所本地设施相当完备的完全小学。每天清晨,周围二十多个村庄的适龄孩子们走进一间间的课室,上了三节课后回家吃午饭,饭后再返回学校继续上课,下午三时许放学回家,结束一天的读书学习。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一座中等城市上高中,文革前一年回乡过寒假,乡亲们告知,大巷小学旧貌换新颜啦。赶往学校,三座熟悉的祠堂已无踪无影,一座庞然大建筑矗立眼前。新学校格局改为坐北向南,迎面正中是两层楼房,二楼为老师宿舍,底层是跨空进出大门。

 

紧挨楼房向左右延伸是校务处、课室、厨房、厕所等。东西北三面都是平房课室,围墙把楼房课室连成一体,学校面积还和过去一样大小。操场中央建了一座容下五、六百人的大礼堂兼室内体育馆,操场和其它体育设施都一一保全下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少新建筑落成的乡村,乡亲们、师生们用上了新校舍新设施,兴奋喜悦了好长一段日子。不过,过了不久,一位乡亲偷偷跟我论及,拆了祠堂,变卖梁柱置换材料改建新房舍,这般「新」未免大打折扣,多赖祖先庇荫,吃的是祖宗留下的老本,信然。

 

文革后我返回家乡,一九六九年秋进入大巷小学附设初中班当了六年民办教师。

关键字:
下一篇: 
上一篇:  乐见皇都重生
为您推荐
Copyright © 2017-2018 时尚周刊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