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因为地势高低起伏不平,自行车并不常见,那个年代,人们主要就是靠步行,出趟远门就坐公共汽车或乘火车。九○年代我住在北京,一个南方女孩跑到北方上大学。到了华北平原,那
中国南方因为地势高低起伏不平,自行车并不常见,那个年代,人们主要就是靠步行,出趟远门就坐公共汽车或乘火车。九○年代我住在北京,一个南方女孩跑到北方上大学。到了华北平原,那真的是一马平川呀!只可惜城市里不能骑马,就只能骑车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骑着自行车穿行的人流,感觉人手都有一辆,真可谓是一个自行车王国。
那时我们二十岁刚出头,血气方刚的年龄,流行说法就是天之骄子。那是一个淳朴美好的年代,一个男生用自行车载着心爱的女孩,一路飞奔,铃铛一串,一路笑声。速度快,又怕摔下来,坐在后面的女孩只能用手挽着男孩的腰,满脸的羞涩,满脸的甜蜜。校园里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他们到了北京,买的都是时髦的山地车,开起来那种威风帅气,乐在骑中,别提了。本地的大学生通常只能买得起二手车,让人看了羡慕嫉妒恨,而更多的是鼓励,敦促自己将来也拥有一部梦想的自行车。
毕业后走出校园,走出象牙塔,「北漂」打工的日子, 主要的通勤工具也是自行车。夏日顶着烈日,骄阳似火,骑着就是汗流浃背。冬日寒风凛冽,北风刺骨,地冻三尺,一不留神人仰车翻,在冰上好不狼狈。
后来我到了美国,开启了四轮汽车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在一个无人无车的午后,踩上油门飞奔在高速上像一只自由的小鸟,那是一种无语言表的畅快。好不容易两轮换四轮,有一种「步枪换大炮,脱贫致富」的感觉,当然不愿意再回到从前。
在美国,不少人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有的为参加「铁人三项」做准备。在节假日或下班或周末,换上一副专业行装,那矫健的身影,后弓的腰部,略弯的手臂,放松的上身,脚踏着正中, 好似一名环法自行车赛选手。
我有一位同事,每天上下班先从家里骑自行车到火车站,然后撘乘火车到华盛顿。从家到车站,从车站到办公室,这一段他是骑自行车,到了车站里面把自行车折叠起来,扛在肩上,就是自行车骑他了,天天风雨无阻,实在让人佩服。六十多岁仍精力充沛,精神矍铄,这和他骑车锻炼分不开。如果说胸怀和格局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那么锻炼与不锻炼就拉开人与人的层次。
我想他之所以选择骑行,也许因为骑车的速度还与他心灵接收风景,感悟人生的节奏相吻合吧!
一场新冠病毒,让我们出门远行的机会减少,蹲在家里的时间增多。一转眼又到了我最爱的秋天。北美东岸的大自然就像一幅巨大栩栩如生的水彩油画。红枫,黄杏随秋风歌唱飞舞,随秋雨飘落,五颜六色洒满了一地。这个秋天我不再心猿意马,我要重拾初心,不再犹豫,终于在网上给自己订购了一辆自行车。
骑上车,沐浴宜人秋阳,微眯着双眼。秋风里,一头棕黑头发在空中飘散,我好像又找回了二十年前那种年轻的感觉,那颗飞扬的心,好似找回人生旅途中失而复得的恋情。手握车龙头,回头看看,彼岸那个全民骑自行车时代也随着历史而尘封。而此岸,此时可以选择阳光明媚,温度适中的天气出行,用另一种心情探寻另一番风景。前方依旧有上坡,下坡和弯道,要有耐力,保有元气,在大自然中感悟两轮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