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察网讯:你期待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从来不限于课堂课本。设计学习,不只需要老师,更需要爱孩子,相信教育的建筑师!台湾校园建筑之父——黄建兴,以朴实手法、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进,桐林国小伫立于台中雾峰东侧九九峰山区之中,与一旁的北沟溪对望,环绕在唧唧的蝉鸣声之中。童谣中“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无疑是桐林国小的最佳写照。
这座地处偏远的森林小学,不但吸引三分之一的学生每日通勤跨区就读,结合生态、文化、社区资源的特色课程,让桐林国小二○一八年获颁教育部百大特色学校,更在全国教学卓越奖中夺得金质奖,在教育界声名大噪。
很难想像,过去二十几年来,这座热门的森林小学,曾遭强震袭击造成校舍倒塌,也曾因农村人口外流的少子化现象而一度濒临废校。“九二一大地震时,学校一楼的柱子爆裂弯曲、钢筋全都裸露在外、满地都是震碎的玻璃。”桐林国小前任校长梁珪萍说,旧校舍的楼梯地面龟裂、与墙面连接处严重破损,学校的围墙也有部分倒塌。
“那段日子很拥挤、很辛苦、很克难、也很不便⋯⋯”梁珪萍说,前前后后总共搬迁了五次,才盼到新校舍完工,身为学校的大家长,理智告诉她不能慌,但是,面对繁杂的招标程序、全然陌生的建筑法规、捉襟见肘的预算,她仍不免感到茫然。
每当她遇到问题、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着急,黄建兴总是冷静地告诉她:“校长,不要慌,我们一项一项来解决。”梁珪萍说,黄建兴就是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中,大家的精神领袖。那股沉着冷静的力量,着实让她放心不少。
于一九五○年创校的桐林国小,校地座落于一片崎岖不平的山坡地上,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高低落差多达一.八公尺。“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啰!”黄建兴充分利用地势特色来打造建筑量体的高低层次。呈现L形的校舍,从地势较低的校门口进入,前排一层楼的行政办公室弧形走廊与同心圆拱圈是最先映入眼帘的建筑设计,一路沿着缓坡而上,是宽广的半户外剧场空间。
“小学校没有空间与经费打造活动中心,但总得有个雨天的活动场所。”黄建兴说,这个室内广场空间宽广,是学校的中心与中介空间,其中六阶楼梯看台可容纳一百多人,做为全校集会表演、体育活动都很适合。
接着,介于半户外空间与教学区之间的是桐林国小地标——一栋圆柱体造型的建筑物,黄建兴希望藉由独立的空间来提升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室内挑高两层楼,还特意在顶层加上钟塔,作为校园的精神指标。
黄建兴说,圆形屋顶的建造颇有难度,除了钢骨与钢筋必须框成圆形,要在屋顶将方形的瓦片铺设成圆形,也非常考验工程精准度。
强震侵袭固然可怕,但少子化的冲击并不亚于地震。前者是又快又急的灾难、后者则是一场缓慢无声的冲击。二○一二年,姜韵梅走马上任到桐林国小担任校长,这是她第一次担任校长,还没来得及适应方圆五公里见不到一家便利商店的宁静,半年后,一纸裁并校公文的到来,让校园内弥漫着不安气息。
学生急了、家长急了、教职员也急了。姜韵梅赶忙召集大家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重新盘点后,师生决定把桐林村丰富的生态、文化、历史,当成特色课程主轴。桐林国小的孩子们,可以观察领角鸮、独角仙等在地特有的动物昆虫;在龙眼、荔枝园学习农业知识,在养蜂人家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孩子的学习场域不仅限于校园,社区的活力就慢慢回流了。
桐林国小的办学理念逐渐受到家长肯定,加上只要付出公立学校的学费,就能享有小班小校的森林小学教学品质,一度濒临废校的小学,直至近百人规模。甚至,还有家长因为爱上桐林社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而举家搬迁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