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老照片承载着那一段被人淡忘的历史,当我们再看到这些照片,吹一吹蛛网,抹一把灰尘,那段历史似乎还是历历在目。泰山上的老轿夫,清一色的瘦骨如柴,肩膀上却是与自己体重毫不相
在泰山,“挑山工”又称为“担山工”、“担泰山”,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泰山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因古人对大山和天帝的信仰崇拜,常在泰山顶上借泰山之高以祭天。据史书记载,先秦时就有七十二代君主封泰山之说,其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君清帝等12位帝王,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他们为宣扬“君权神授”,便大兴土木,刻石纪功。而历代皇帝的祭祀用品,泰山上的建设材料,临时或长期居住在山上的人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是靠人挑上去的,这就形成了“挑山工”这一职业,至今仍无可完全取代。
为了吃饭,为了养家,为了让孩子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他们只有勤劳的工作,而这工作,无疑是艰辛的,甚至是残忍的,轿夫们全都是瘦骨如柴,夏天的酷暑,冬天的严寒,只要有人想坐轿上山,一定会有人抢着接下这份活,靠山吃山,为了生计,无可奈何。
外国人来到这里,也会坐一坐轿夫的轿子,因为这在他们的国家,是绝对没有这种待遇的,他们来这里体验着达官贵人的生活,而我们的轿夫,只能无奈的被使唤,毕竟是为了生计。
即使现在的年轻人,站在泰山十八盘上往下看还是不禁冷汗直冒,想要下山,有多么累暂且不提,光是山的陡峭,路的险峻,就足够人们心里直发愁。他们是轿夫,每天上山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走山路,更不要提扛着一个人了是有多么艰辛了。
轿夫的工作是辛苦的,即使是在休息的时候,他们的疲惫感也能透过照片向我们袭来,为了能有效率的接到活,他们就在山脚下就地躺着休息,魄力之强,令人敬畏。
随着泰山风景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尤其是2003年从桃花源到北天街货运索道的建成,成批的货品已不再依赖挑山工了。挑山工们只能做些碎活,一般是等到货物用客运索道或者汽车拉到中天门,他们再从中天门往上面的零散地点挑,每天从中天门景区到泰山山顶两个来回。活儿越来越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无奈的离开了泰山另找出路。目前,泰山上的挑山工仅剩十五六位,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都在五十岁左右,最年轻的也近四十岁了,挑山工“后继无人”的窘况已经持续了近10年,现存的挑山工有可能就是最后一代了。
一组照片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体会到的是轿夫的辛苦,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魄力和毅力,这种力量让人生畏,让人不禁对那段过往的历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