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为游客的人们。行走在北京圆明园,残垣断壁间,思考这个问题: 1860年的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这件让中国人咬牙切齿并被当作国耻写进历史书的事件,究竟发生在怎样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好像弄不明白:为什么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只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弯绕跑到郊区,去烧一个皇帝的私人休闲娱乐场所。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的真实原因,除过归咎清政府无能,好像有意在隐藏不好开口的地方。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而不烧紫禁城?其实,历史并不复杂。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将那个敢烧鸦片的林则徐,赶到新疆去了。广东肯定没有谁敢下狠手,对付外国官兵。
十二年后,英国人跑来找事,提出要求修约,认为《南京条约》应该让清政府明白自由贸易的好处。所以,除过第一次开放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应该继续开放。希望大清能把全国都开放,实在不行,沿海的各大城市、长江沿岸的城市要开放。根据《南京条约》的约定,英国人只能在五个通商口岸的城市里活动,中国的其他城市都不准去。英国人希望如能在全中国畅行无阻。
按照西方邦交贯例,两国交往,最好互派公使,北京驻个外国大使,伦敦驻个清国大使,两国搞外交方便。另外,递交政府公文应让大使向皇帝亲自递送。想见大清皇帝,简直比登天还难。大清皇帝根本就不见蛮夷之辈,清朝各级官员也对外国人不爱搭理。当年的英国人面对自大自负、目中无人的大清朝庭还真没法。大清皇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海外藩属国对待皇帝决不允许犯忤逆,就是不能大不敬,不能把老子不当老子看。公使驻京、亲递国书,这样的对等地位要求办不到。想见皇帝,还必须磕头。磕头体现皇恩浩荡,也是皇权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洋人不磕头,老百姓不磕头,皇帝就没了权威!所以,清政府要求洋人不仅要磕头,还必须是标准的三跪九叩,弯腰度数不够不能算。其它条款,可以商量,唯独这一条,俺大清朝不动摇。
英国人面对这样的不可理喻的大清帝国皇帝,急出脑溢血,血涌头顶,忍无可忍,决定出兵。当时,英国的中国通说:“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能听懂炮火的语言。”于是,英法联军就带兵从广东坐军舰打到天津,大沽口炮战,联军伤亡四百,清军阵亡两千。清军统帅僧格林沁认为,英军火炮没什么可怕。虽然输了,还不服气,要死战到底。咸丰皇帝急了,让僧格林沁别打,说,“以国家依赖之身,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
咸丰皇帝的意思是天下之根本不在天津海口,是在京师,别搞错了,赶紧回来。清军撤了。这一场战役,可看出大清君臣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天津难守,北京咋办?赶紧派人谈判。通州进行谈判,谈什么?还是那几条。尤其是磕头。英国代表说不磕。
1860年9月18日。英国谈判团的团长巴夏礼对清朝的怡亲王说,公使驻京,亲递国书,这一条我们不改。怡亲王说,太嚣张了。皇上说了,太嚣张,谈判搞不定,就把他们扣了。于是,英国谈判团的39个人全都被逮。逮的罪名是:谋反。逮了这帮谋反的洋人,皇帝扬眉吐气。
大沽口炮台吃败仗的僧格林沁抓住巴夏礼很高兴,强行按着巴夏礼磕了几个响头,满足大清皇帝梦想:终于看见洋人磕头啦。
咸丰皇帝还要好好教训洋人的小兵,就派清军出兵讨逆。通州八里桥集结3万9千名清军骑兵,冲向2万5千多名英法联军的阵营。天真的大清皇帝以为英法联军已经群龙无首,胜券在握。结果让清军却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英国人查看清军的军营时,发现清军还在用弓箭和盾牌,说:“这个发明了火药的国家,竟然还在用弓箭作战。”
这样,英法联军进北京,立马去解救被扣压的39名谈判代表。咸丰皇帝已吓跑到承德去了。巴夏礼和秘书被关在刑部大牢,其他37人被关在圆明园。被解救出来的只剩下19个活着,其余20个已被整死。而且有些人的尸体,被大卸八块,砍掉胳膊的,砍掉腿的,惨不忍睹。后来,有个幸存者回忆说:被逮的人里面,有个叫的鲍尔比的《泰晤士报》记者,被抓起来后,第四天就被整死了,尸体被扔到野地里喂野狗,吃光了。还有个安德森中尉,手脚被重度捆绑,生了蛆,蛆一直蔓延到全身,精神错乱,狂叫三天,死了。还有一个法国人,身上也生蛆,蛆爬的他嘴巴、耳朵、鼻子里全是,痛苦而死。这个幸存者还说,他在狱中数蛆,每天能繁殖1000只。看到这样的场景,英法联军怒不可遏,对大清的野蛮忍无可忍。
英法联军的总司令额尔金表示,必须要给清朝一个惨痛的教训。因为这些俘虏是在圆明园内被虐待而死的,所以要烧了这个园子。当时,法国有个将军叫孟托班,建议烧紫禁城。认为圆明园不设防,不算交战区,要让大清好好记住这个教训,烧皇宫,让他们更疼,才能记住。额尔金不同意,说:烧皇城,相当于烧北京,北京百姓又没惹咱们,为啥跟人家百姓过不去呢?圆明园是个私人园林,还是虐待俘虏的地方,就烧这里吧。于是,圆明园就被烧了。烧之前,额尔金在北京城贴了一张告示说:“任何人,无论贵贱,都要为自己的欺诈行为受到惩罚,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对皇帝的惩罚。与此无关人员不受此行动影响,唯清政府为其负责。”
清朝有个叫汪康年的人写了本书,叫《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记载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准备放火,发现没有点火的东西,“各军并无火器,唯有水桶、水锅而已”。听说联军遇到困难,附近海淀百姓纷纷带上火盆、秸秆赶来,助洋人一臂之力。汪康年还记载,英法联军放火后,中国人跟在后面,“到处引火延烧”,让火势扩大。看来,这些清朝百姓,完全不觉得,圆明园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老外一起多抢点宝贝出来。
原来,圆明园被烧的大致情况竟然是这样的。可笑的大清皇帝为自己不被跪拜怕受屈辱却引来一场战争,因为自己的野蛮无知付出圆明园被烧的代价。这场战争,或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无聊的一场战争。我们的历史书并没有讲过这一段。我们的历史书只要求我们记住圆明园被烧的仇恨,而不是让我们知道圆明园被烧的教训。
或许,这是比圆明园被烧更可怕的事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确让中国丢失了许多的文物。清王朝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包括中国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从此流落他乡异国。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现在被大英博物馆珍藏,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随之葬身火海。清廷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得侵略者撤退。随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清庭仍将此残园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并进行一系列修复工程,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和慈禧太后还常到此巡游。火烧圆明园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年,即1861年,中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让国家走向“自强”,然而,却迟迟没有达到目标。
今天,从文化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圆明园浩劫后出现的洋务运动,也算是惨祸引来的民族觉醒和进步。
尊重历史,回顾历史,学会勇敢,领悟得失。我们相信历史是一面镜子。站在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残缺面前,中国人应当思考为什么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旁,塑着法国文豪雨果的像。雨果的信也被刻在圆明园的石头上。当年的巴特勒上尉想借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公开指斥英法联军将圆明园里的所有财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圆明园的罪恶。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