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多年前,中国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基本上是由手工业制造。那时全国各地都有铁匠在劳作。铁匠也叫打铁的,山东省的章丘因为铁匠手艺人多,故有铁匠之乡的盛名。那时的铁匠
在七十多年前,中国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基本上是由手工业制造。那时全国各地都有铁匠在劳作。
铁匠也叫打铁的,山东省的章丘因为铁匠手艺人多,故有铁匠之乡的盛名。那时的铁匠一般由掌钳的、打锤的和拉火的三人组成。掌钳的是师傅,他的技术最全面;打锤的是中坚力量,他能在师傅的指点和授意下完成工作;拉火的是学徒工,他主要是拉风箱、打偏锤。
他们的全部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放在一辆大型独轮推车上,这种车子在我的故乡山东省叫小洪车。推车人一定要遵循能推一千不推一偏的告诫,推起车才能更省力。
打铁的工具主要有铁锤、铁钳、铁砧、磨石、风箱煤炭等,都是很沉重的东西。他们推着这辆车子云游四方招揽生意。打锤的在后面驾车,用力最大;掌钳的抓着固定在车前面的两条木棍,主要掌握车子的方向。拉火的只是在最前面用力拉套绳就是了。
到了一个村子里,找一个空旷的场地安下脚,开始支炉点火,把铁砧放在粗壮的三角架上,打锤的开始用师傅用的手锤连续地敲打铁砧,清脆而巨大的声音立刻传遍了宁静的村庄,这就是现代广告的雏形。
人嘴快如风,「打铁的来啦!」于是人们拿着要修理的用具陆续来到这里,也有来凑热闹的人。只见师傅热情地与人们拉家常,开场白都要自讽自嘲地说,「能招杀场不招铁匠」,言外之意就是,整天叮叮当当地响,给人们带不少的扰攘,以求得人们的谅解。
在人们的说笑声中,打铁开始了。三人各就各位,都扎好防火星的油布围裙,师傅站在炉前,在点燃的炉口上覆盖上钢瓦以提高炉温,拉火的则用力拉风箱以吹旺炉火,为了稍等炉温升高,先做些简单敲打即得的免费小活。掌钳的随时用长把铁钳挑开钢瓦查看炉内铁件的颜色,当铁件由红变为白热化时,就是火候到了,炉火纯青由此而来。
接着迅速地抽出铁件放在砧子上开始锤打,打锤的立马提起几十斤重的白蜡杆钢顶锤,按照师傅手锤落锤点的指示锤打铁件。拉火的快速地跑过来,提起较小的锤在旁边与打锤的交替锤打。
这两人时刻注意师傅用手锤示意的落锤点,并注意师傅让停锤的暗示,一般有两种暗示:师傅将手锤连击两下砧子,或是在手锤抬起时将锤向一边轻轻偏斜,这都是停锤的表示。因为在打锤时不能说话,是通过肢体语言才配合得如此默契。
师傅将铁件做些修整,如不满意再将铁件放炉内烧,就是回炉。此时打锤的可在一边小憩,拉火的则马上去拉风箱。主要铁件锤打完成了,师傅再做淬火等工序,打锤的对半成品进一步加工,带刃的铁件先用抢子抢薄,再在磨石上磨,使其锋利。还有其他修剪打摩等零碎活由学徒工来干。
那时打铁的生活甚是清苦,他们自称是要饭的买卖,忙活一天挣不了几个钱。的确如此,付出了强力劳动,每天吃两顿饭,每次都是小米干饭加菜汤,晚上只能免费借住在人家放大车的屋子中一个角落,或是住在破庙里。虽然如此,他们每晚睡前都不会忘记膜拜祖师爷──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