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经听过老师家长说某某孩子不开窍儿,就是说,学生领会不到老师教授的实质内容,只会照猫画虎,不得要领。又说有的孩子开窍儿早,有的开窍儿晚。后来听说京剧演员演戏也讲究
小时候曾经听过老师家长说某某孩子不开窍儿,就是说,学生领会不到老师教授的实质内容,只会照猫画虎,不得要领。又说有的孩子开窍儿早,有的开窍儿晚。后来听说京剧演员演戏也讲究开窍儿,就是通常说的找着感觉了。据说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告诉弟子,只要开了窍,不管什么时间,不要怕给他带来不便,哪怕是半夜,都要马上来找他,谈一谈,看看感觉对不对。可见大师对开窍儿十分重视,因为这常常意味着演员的表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我最近也有一回开窍儿的经历,不是功课,也不是演戏,而是做饭。我自以为是会作饭的,也常常作,但是失误也常有。不管照着菜谱作或者不按菜谱作,成品和想像中总有一段距离。
面食是我最怵头的,比如生煎包,要么面发得不够软,要么没煎好,黏了锅底,要么馅儿味道不对。我喜欢吃面食,但是总也作不好。有一天忽然想作生煎包,也没有看食谱,结果作出来一锅白胖的生煎包,底部金黄酥脆,内瓤暄软,馅料味道极佳,自己都不敢相信,着实多吃了几个。这对烹饪高手算不得什么,在我却是可喜的成功。
奥立佛‧霍姆斯说:人的心智一旦延伸到新的境界,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位。对于烹饪技能,这个规律也同样适用。生煎包的意外成功只是个开始,从那起,所有的面食不再是问题,而且几乎每道菜都忽然作得好吃了,并且回回如此,不再受这样那样小失误的困扰,尝试新菜,困难的项目也忽然变得容易了,自觉整体烹饪本领在自己的水平上提升了一大块。
虽然是整体的提升,但是新的突破常源自细小处,或者揣摩出无法言传的妙处,或者注意到原先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比如厨房里锅碗瓢勺和各种工具,在这以前,我一直忽略了一个小物件,就是拼菜的盘子,我开始是用一个大的餐盘,后来有两个四分之一烤盘不常用,就权作拼菜之用,大小合适,进出冰箱很方便。
拼菜是作菜的前期工作,就是把所有的食材搭配好放在一起。之前这一步是可有可无的,但是我发现,只要这个盘子是满的,我就不用担心饭桌上没有好吃的饭菜。采购的时候只想着把这个盘子拼起来,更容易有的放矢。所以晚饭后就把第二天要吃的东西放进这个盘子里搭配好,有时顺手把洗切的工作也做了,第二天胸有成竹,饿了很快就能下锅,不会手忙脚乱,饥不择食。就好像德国童话里的鞋匠,头一天晚上把皮子切好,夜里小精灵就会来帮他缝好,第二天早上他就会发现漂亮的鞋子了。
我曾经认真学习作菜,收集了几大本菜谱,如法烹制,都没有获得这样的效果。疫情发生的半年时间里,在外就餐多有不便,一直都是自己作饭,也许开窍儿和这一点不无关系。开窍儿是需要积累的,熟能生巧,同时也非强求可得,是自然发生的,仿佛天外飞来,醍醐灌顶,这大约就是为什么要称作开窍儿的缘由吧。
或雅或俗,各人开窍儿的体验在不同的方面,开窍儿有早也有晚,不分老幼,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不管怎样,开窍儿了!是桩让人欢喜的事,好似作文得了灵感,把许多东西融会贯通起来,达到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