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八百里官山之谜(上)
武当仙山 | 图片来源百度
四、宋代武当道教山场“周回八百里"
武当山受到宋代皇帝重视,“我太宗益宏故规,锡以宸翰,耀于璇题。“宋真宗
武当仙山 | 图片来源百度
四、宋代武当道教山场“周回八百里"
武当山受到宋代皇帝重视,“我太宗益宏故规,锡以宸翰,耀于璇题。“宋真宗、仁宗、宁宗、理宗、高宗等皇帝先后加封玄武封号达六次,并修建庙宇。”据《武当山历代古建筑统计册》反映:宋代武当山玄武神庙宇剧增百处之多,史称“雄丽当阳,九宫皆备。"宋高本宗在《天柱峰歌》中写道:“神君端居面东瀛,黄金铸屋玉作楹。'明文说武当山天柱峰巅上己经有“金殿"了。这都是武当山玄武神道场的宏大所在。
丹江口 | 图片来源百度
宋《玄天上帝启圣录》 卷一记 : 武当山玄武神道场“周回八百里,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那么武当道教山场有没有周回八百里呢?《丹江口市志 · 区域》记 : 总面积3111平方公里( 不含白浪、鸳鸯、大坪)。《疆上》 : 丹淅(淅川)边界长82公里; 丹老(老河口)边界长15.5公里 ; 丹谷(谷城)边界长49公里 ; 丹房(房县) 边界长65公里; 丹十(十堰市) 边界长37公里 ; 丹郧(郧县)边界长78公里 ,合计为326.5公里。这个边界长度不含原均县辖的白浪区、鸳鸯乡、大坪乡等边界长度。《丹江口市志 · 建置》记 : 均县 “ 原辖白浪部分与郧县交界先于各乡解放 ,1947年底由郧县管辖 , 面积390平方公里 , 所辖14保 ,135甲。 " 这个自古以来属武当山的给养地不再属均县管辖。 1969年成立十堰市 , 该地区划归十堰市。 加上这个崎岖蜿蜒的边界 , 就是古代的 “ 周回八百里 " 之数。 以此可知武当山玄武神道教山场“周回八百里"是真实的记录, 不是夸张。也说明当时进行过实地踏勘。
五、元代武当道教山场称为“官山”
“官山",就是公有的山,周回八百里属武当山道教公有,其粮、物等悉交庙观,故名。至今留存有“官山河" 、“官山区”、“官山”、“官山乡 " 等地名即是源于此。武当道教庙产公有,见于文字记载的,始见于元代 。
武当仙山 | 刘国胜摄
元顺帝于至元三年 (1337年) , 圣旨 《戒臣下碑》(碑在武当山五龙宫 ),碑文是用蒙古语改译汉文。 圣旨大意是 : 元顺帝以前九位元代皇帝重视武当山玄武神, 玄武是北方之神 , 蒙古族也是由北方入主中原, 再则元顺帝生日与玄武生日同是三月三日 , 顺帝认为是吉兆 , 玄武神佑国佑民 , 元顺帝圣旨免去八百里内的农 、 工、 商、 匠、地等税收和差役 , 供养宫观 , 并明令圈地; “ 蒿口 、 蒿坪、 梅溪、 双谷 、 白浪 、 平堰等处村子 " 为庙产。 这是目前所见“官山"的最早记录。
元代对武当山玄武道教山场亦说 “ 六百里”,又云“八百里” 。
元初, 刘道明在 《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一记 : 武当山 “ 在均州之南 , 周回六百里 , 环列七十二峰, 三十六岩、二十四涧 " 。并详细记述了这一百三十二个峰岩涧的得名、 来源、 方位、 环境、 修炼者事迹等等 , 以至成了后来各代《山志》的蓝本。
铜制典藏 大岳武当 | 徐增林摄
现存武当山五龙宫, 由元代集贤直学士揭傒斯奉敕撰并书的 《大元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 云 : “ 襄汉均房之间有山 ( 武当山) 焉 , 根蟠六百里 , 峰之高者七十有二 , 岩之幽者三十有六, 涧之深者二十有四。 " 明代《敕建太岳太和山志 · 录金石》 记此碑内容改为 “根蟠八百里”。
现存武当山南岩宫,由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奉敕撰的 《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云:“名武当, 踞地八百里,峰七十有二”。
上记述,峰、岩、涧是相同的,说明是同一个地方。由于皇帝的重视,各代皇帝圣旨达八次之多,大大激发了武当山八百里道教山场的建设。 据统计册反映,各种玄武神建筑增加七十四处, 加上修复前代的 , 共二百五十七处 , 史称 “九宫八观 " 。 特别是南岩 石殿和天柱峰巅的古铜殿 , 是万世不朽之作。 元代是武当全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一修武当", “ 一修武当”就是对宋金百年之战后武当山遭严重破坏而言的。
六、明代皇帝敕封八百里武当
仙山琼阁 | 贾长江摄
明代各《山志》均记: 武当 “ 、蟠距八百余里、 高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之奇峭, 二十四涧之幽遽。 " 亦指旧均州全境 , 明 《山志》称为“神区” 。 如明代敕建的静乐宫在州城内 ,及从州北秦府庵起上山的 1 40 里古神道上 ( 亦称古官道 ) , 玄武神宫观等古建筑已淹没的256处 , 均属武当山玄武神道场。
明代把武当山推到了顶峰地位 , 成为全国道教中心。据 《武当山志》 统计 , 明代各个皇帝为武当山下圣旨达369道 , 其中永乐十五年圣旨敕封武当山为 “ 大岳太和山 ” 。 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 ) 敕封为 “ 治世玄岳 " ,武当山自永乐十年 (1412年 ) 开始 , 派三十万民夫工匠大肆营建十三年(永乐二十二年),后持续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达一百四十一年之久,国家营建了36组建筑群:玄天玉虚宫、大岳太和宫、兴圣五龙宫、太玄紫霄宫 、大圣南岩宫、静乐宫、遇真宫、朝天宫、五龙行宫、清微宫、元和观、回龙观、太玄观、复真观、龙泉观、威烈观、仁威观、八仙观、福地殿、老姥殿、黑虎庙、关王庙、榔梅仙翁祠、隐仙岩、凌虚岩、玉虚岩、仙侣岩、滴水岩、妙化岩、太子岩、崇福岩、灵应岩、雷神洞、自然庵、迎恩宫、玄岳门等。官、民修建了240处(见《武当山古建筑统计册》),连前代的庙宇在内,使武当山玄武神庙宇一下剧增到533处 , 其中最辉煌的建筑当属天柱峰巅的石头城和金殿 , 当为旷世之作。 史学家称这次敕建工程为 “北修故宫 , 南修武当 " 。 故亦称 “ 二修武当 。”
明代在保护武当道教方面也是空前的 : 固定专班 、 各类匠师整治 、 修葺 , 还从京师押解犯人555户来武当山做佃户 , 供养全山宫观庙宇 , 免去全部差役 , 八大宫主持均授正六品提点 , 还派驻军队保护 , 永乐十七年 ( 1419年 ):二月初五日圣旨 : “ 要拨均州千户所五百名军 , 守护各宫观。"可窥其政治地位为世界罕见。
明代皇帝对武当山玄武神道场管理更是五岳名山所不及的。例如:“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所也。形胜蟠距八百余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 , 南至麦凹 , 北至白庙儿。 ……继今以往,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 ,毋得侮慢亵渎 , 砍伐侵种 , 生事扰害。 敢有不遵者 , 治之以法。 故谕。 成化二十年( 1484年 ) 六月初六日。 宝。 " 这个范围是 “ 八百里" 的半数。明代为什么把“八百里"分成两个部分呢?
四止界碑-武当后花园 | 图片源自百度
笔者带着疑问 , 在明 · 任自垣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 《大明诏诰》 中找到答案 : 均州知州和武当山八大宫提点均为正六品 , 均州管不了武当山提点 ,为争夺管理权,景泰初年均州州判张聪上书朝廷要求武当山划归均州管理,本山佃户袁璜等五百余户状告 “今有均州新任判官张聪,巧生事端,隐蔽前例,妄作佃户比先系本州管辖……”景泰五年(1454年〗二月二十四日诏:“均州判官张聪言要佃户隶属本州管辖,奏行到山……转行右参议樊敩,及行均州判官张聪,照依户部奏准事例,钦遵,毋得搀越侵管,不便承此前事,拟合就行除外,合行移咨前去 , 烦照勘合事理 , 钦遵施行。 " 这里的 “ 烦照勘合事理 " .成了以后置立界碑的依据了 。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十一月初十日敕谕“各处流民潜住本山……仍令有司查照先朝山场四至 , 置立石碑开列明白 , 永为遵守 " 。 这四址界碑恰恰置立在 “ 发来本州为民 , 徒流罪犯人等五百五十户 , 编成五里 " 的边界上。 这个 “ 里 " 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五里 " 的范围正是上文 “ 袁璜等五百余户状告 " 立碑的界内 , 这便成了名符其实的 “ 官府 " 的官山了。 这便是史学家所说的 : “ 明代皇帝在武当山移民圈地 " 的真相。
这个四址界碑实际上是把 “ 八百里" 分成州与山分权管理, 实质上更强化了武当山 “ 八百里" 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