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年代,农村里最热闹的时刻,应该是生产队里分粮食了。干农活,无疑是辛苦、疲劳的,但它给人带来的,更有对丰收的希冀和幸福。那黄灿灿的稻谷、金灿灿的玉米、粉紫色的
上世纪六七○年代,农村里最热闹的时刻,应该是生产队里分粮食了。干农活,无疑是辛苦、疲劳的,但它给人带来的,更有对丰收的希冀和幸福。那黄灿灿的稻谷、金灿灿的玉米、粉紫色的小麦,还有香喷喷的菜油、豆油,就是社员们的希望和满足。
以粮食为例,社员们一听说第二天要分稻谷了,许多人晚上就很兴奋,天没亮就会到仓库门口去排队。哪一家不是积极来排队?哪一个人的脸上不是带着欢喜的笑容?家家户户的劳力,挑着篓筐来排队,这种排队是以器具为主,竹篓竹筐一担一担紧挨着,人只是站在边上,几个几个的围着聊天。大家讲的最多的,不外乎是今年稻子生长如何、对这一季早稻或中稻总量的估计、今天每人能分多少斤。
吃过早饭,来的人更多了,除了挑稻谷的,还有许多老的小的,都不缺席,来分享丰收的快乐,迎接硕果回家。这时的仓库门口真是人声喧哗,笑语连连,喜气洋洋。
生产队里分粮食,相传各个公社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一般情况是,按队里粮食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为人口粮,百分之三十为工分粮。人口粮按年龄分,成人叫大口;十岁以下的,叫小口,只有成人的百分之四十;十岁以上到十八岁以下的,叫中口,是成人的百分之七十。十几岁的人,正是能吃饭长身体的时候,那些人口粮,往往不够。也就是说,小孩多而劳力少的人家,那粮食更紧张。像我们生产队,地处山区,稻田少,稻谷分得也少,常年情况下,早稻分四、五十斤,中稻一百斤左右。
哦,来啰!有人一声叫喊,大家侧头观望,纷纷让开道路。分稻谷的干部们到了,有正副队长、保管员、会计和畚稻谷的两、三个组长,当然还有我这个出纳。开门前,队长会大声吆喝几句,开门后,叫一户进去一户,不准挤!、超支户,要交钱来再秤!这话一出,现场顿时安静许多,更有超支户人家脸色由晴转阴,不知所措。
当时生产队里的仓库,大多是祠堂改建的,里面高高的寝堂,用木板拼起大柜,一格一格的,用以保存晒干的粮食。这时的大柜子前已摆好磅秤和帐桌。保管员站在柜子下,准备打开小闸门,副队长和几个组长先秤几只队里的空篓,为体现公平,避免麻烦、方便做事,这几只篓的底下塞了砖块、木板或者挂着破锁,一律为八斤重。